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黔江区 > 西南空管多措并举助力夏秋航班换季 正文

西南空管多措并举助力夏秋航班换季

[黔江区] 时间:2025-04-05 19:32:50 来源:鸡飞狗跳网 作者:眉山市 点击:16次

[4]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良知即是心之本体,属于内在,无需外在工夫,或直下或当下,反省内寻,自然悟得,借用禅语把良知视为究竟话头,说话的端绪,也即一切都要从良知谈起。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作一种光景玩弄,孤负此知耳。

西南空管多措并举助力夏秋航班换季

他于正德三年(1508)写序说:得鱼而忘筌,醪尽而糟粕弃之。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龙场,王阳明始悟格物致知。[57]王阳明:《传习录拾遗》,《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五册,第1549页。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72]致良知简易明白,便于实践。

[7] 他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讲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动心忍性源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58]参见钱德洪:《年谱》正德十六年条,《王阳明全集(新编本)》第四册,第1291页。[4] 郭沂:《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蒙培元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评介》,《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

三、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3.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大背景下,通过中西哲学的比较,显示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本书的最大特点。[11] 肖木:《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5年2月10日。二、情感体验型意向思维。

这四个基本特征是:一、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但是,能不能说,意向性思维同对象性思维的区别,就是中国传统思维同西方传统思维的区别呢?对此当然不能做绝对的肯定和否定。

西南空管多措并举助力夏秋航班换季

[10]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56页。四、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中国哲学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也主张超越,只是同西方哲学与宗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方式,大都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的,这一点我也是同意的,但是不能把它说成是唯一的。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中西哲学最大的区别是,西方哲学主张主客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为此,本书在论述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意向性特征时,与西方的现象学进行了比较,认为它有似于西方的现象学,但又不完全是现象学的[7]。与此相联系的是,西方传统哲学主张灵肉二元论,而中国哲学则主张灵肉统一论。

因此主体思维所说的主体,实际上是实践主体或德性主体,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就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而言,中国的哲学家们几乎无不强调‘躬行践履,以‘躬行践履为根本宗旨[3]。

西南空管多措并举助力夏秋航班换季

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本身是目的性的,而不是工具性的,它是与人的目的追求相联系的,而不是某种纯粹的手段或方法,也就是说,它是具有价值意义的。[2] 郭沂:《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蒙培元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评介》,《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

比如,中国哲学不是用排除经验的方法,把现象仅仅限制在纯主观的范围内,从而回到事情本身,以便为世界设定意义思维方式被说成是如何把握客体即对象的方式,不论是讲结构还是讲过程,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也不论是经验的还是先验的,都要在主客体的对立中谈论思维方式的问题。这四个基本特征构成主体思维的不同层面。这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以人为中心这一主题在思维上的表现。但就理论形式而言,中国哲学大都是关于实践的理论,而不是概念论或逻辑化、形式化的理论,为知识而知识、为理论而理论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存在的。本书如果有什么创新和贡献的话,这些见解是最大的创新和贡献。

就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而言,意向性思维和对象性思维并不构成互相对立、互不相干的两种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说,西方人的思维都是对象性思维,中国人的思维都是意向性思维。比如中国哲学思维的意向性特征,它是与对象性思维相对而言的[6]。

之所以称为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是因为思维是人类进化的最高花朵,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能离开思维的,这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之为心(心之官则思),而心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中西哲学最大的区别是,西方哲学主张主客对立,人与自然对立。

……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如果没有西方哲学和文化的背景知识,恐怕难识‘庐山真面目。就情感体验型意向思维而言,儒家讲四端、七情、未发、已发、心中之乐、以体会为心等等,道家讲体道、体自然,佛教讲无思之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等。

比如,中国哲学不是用排除经验的方法,把现象仅仅限制在纯主观的范围内,从而回到事情本身,以便为世界设定意义。主体这个概念是从西方来的,但我在使用这一概念研究中国哲学时,与西方传统哲学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区别,并赋予它以中国哲学特有的意义,以避免犯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套解中国哲学的错误(当然在一些基本含义上是有共同性的,否则就不使用这一概念了。这四个层面之间有没有不一致之处呢?特别是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与自我超越型形上思维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并没有。但就其基本特征或整个传统而言,中国哲学思维确以主体意向思维为主要特征,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2] 郭沂:《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性成果——蒙培元著〈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评介》,《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8] 再如形上思维,由于中国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因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学形上学,中国哲学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本体存在的形上思维[9]。

他在本书中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哲学认为,现象和本质一样,是主观同客观、内在同外在的统一,主体意识的意向内容就是世界的本质意义,二者是统一的。

但它又不是纯粹主观的,也不是纯粹感性的,它要求主观与客观、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根本没有超越意识或超越性思维。

因为思维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与哲学中更具稳定形态的东西。近年来,学术界对有关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进行过一些讨论,对中国哲学有没有主体性和主体思维,也有不同意见,本书的见解,有助于这类讨论的深入开展。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方式,大都是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的,这一点我也是同意的,但是不能把它说成是唯一的。[3]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111-112页。

[5]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对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超越思维的说法进行了评论。[8]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8页。

这四个基本特征是:一、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因此主体思维所说的主体,实际上是实践主体或德性主体,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

[1]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第2页。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又是自我超越型意向思维,即超越感性自我,实现主客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责任编辑:南充市)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